OEL面板与LCD面板的对比及商家竞争状况
发布来源:www.xyhlcd.com 发布时间:2011-8-12
传统的液晶显示屏市场,无论从技术,还是规模,LG和三星做得都很好。但就OLED面板市场而言,有技术能力支撑的是索尼和三星,LG只是也在做相关的研发,包括在生产设施方面的投资。
相较韩国三星、LG;日本索尼、三菱;台湾友达光电、奇美,国内OLED面板前景如何?将会遇到哪些阻碍?OEL显示器是否能取代液晶显示器(LCD)成为电视和其他设备的主流技术?
“国内面板产业起步较晚,国内企业包括京东方、TCL、长虹等都在追赶液晶、等离子显示器,在这一方面,我们存在很大的风险,当OELD面板全面取代LCD之时,即新的显示器革新时代来临,我们将面临的不仅仅是技术问题,还包括成本问题。因为本身起步较晚,全部精力都放在追赶LCD的脚步上,是否有精力顾及OELD面板且能及时跨越,是我最担心的一个问题。”罗清启说出了自己对国内面板产业的担忧。
而至于OELD是否能够取代LCD面板,张书乐认为:“从技术上来说是,但从价格上来说就不是,除非打破价格瓶颈,否则就只是存在于专业应用之中。LG加大投资的关键在于骑虎难下,索尼的放手并不代表LG一定会失败,LG需要有下一代产品做保障,从而占据面板市场的地位,这种技术将能够让其有效地控制市场,比如中国的不少电视机厂商就不具备时下主流面板的生产能力,所谓国产电视就是个组装机,而显然,面板为王的态势还会继续下去,LG下重注的原因也在此。”
纵观电子行业,领先技术、研发实力和终端平台俨然形成了一个产业链,缺一不可。OEL技术,显示器、面板领域的革新技术,它的到来将引发一场面板领域的科技革命。最终能否发展成熟,为消费者带来创新型体验,期待它的到来。
国内某知名显示器企业相关负责人也对IT商业新闻网称,OLED面临的最大困难是技术和量产不稳定。全球OLED技术最强的三星亦没能实现量产和规模上的稳定,只能做小屏。我们集团也在做OEL技术储备和相关的研发,但投入到大屏市场应用上肯定有问题,小屏已经实现,但大屏相关的合成技术的稳定性仍然不能得到保证。所以,很大一部分厂商现在都持观望的态度,即OEL新技术只适合内部研讨,不适合公开发表。
OEL技术本身是一个面板上的革命性提升,从技术层面上说,使用有机化合物来发光,可以让图像更为锐利,因此效果好于液晶显示屏。但这种提升是技术层面的,并不是说技术层面的东西放在商用的时候就一定成功,短信、彩信在技术层面和消费者使用层面截然相反的状态就是一个例证。
LG、三星显示器面板之争由来已久,最近一次摆在媒体台面上的,就在今年7月。据此前媒体报道称,苹果因与三星爆发专利战纠纷,考虑更换其部分产品线的显示面板合作商,其中就包含有苹果电视产品,而就在此时,有评论认为LG或将成为最佳替代者。
而在国内方面,由于LG和三星都在近几年加大了在国内平板显示屏产业的布局力度,包括苏州、广州等地厂房的投资开建等,至少从规模上看可以用“势均力敌”来加以形容。
除去三星和LGDisplay两家OLED面板产能大户外,台湾友达光电、奇美等液晶面板厂也在觊觎OLED面板市场份额,通过不断增加产能来争夺更多的话语权。而相比之下以索尼等为代表的日系厂商虽然也具备生产能力,但受企业自身决策层上反复无常及最近日本地震后影响,暂无能力与上述几大阵营相提并论。
罗清启告诉IT商业新闻网:“未来OLED市场三者产生激烈的竞争是肯定的,但谁会领先现在还很难说。涉及到面产产业,这不仅仅是三星和LG自己的竞争,这是举国产业,包括有技术和资金方面的支持,属于国家战略性产业,背后需要有政府的支撑。十年之前,所有企业大举进攻LCD面板市场,最后纷纷退出、重组、转移技术和合作伙伴,即在实际生产LCD过程中,企业间慢慢的做出差异,OELD面板亦如此。”
LG今年二季度净利润为1084.4亿韩元(约合1.03亿美元),较去年同期的8564.4亿韩元下滑超87%。其电子手机业务连续第五年扭亏的同时,亦有分析师称,因LG电视需求极其不旺,冰箱,洗衣机和烤箱的生产成本持高不降,LG电子的利润很有可能会继续缩水。在市场前景如此不被看好的情况下,LG此次巨额投资OEL面板产业,可谓是逆市突围。
IT时评人张书乐对IT商业新闻网称:“暂时不会引发新一轮投资狂潮,因为技术上的瓶颈已经让不少企业望而却步,索尼于2007年推出OEL产品,但在日本已经停产。东芝、日立、松下和夏普甚至都没能走出基础研究。这一系列事实说明LG并不是第一个杀入这一领域的,也不是第一个大手笔投资的,前者的停滞不前,并不是说没有投资,也不是说放弃,比如索尼,现在依然在做OEL,但主要集中在专业领域,而不是平民化。这说明这个产品目前的技术层度还很难实现如液晶显示屏那样的低价和普及,其实液晶也用了很多年才走出这个‘必须要走’的峡谷。”
而对于LG此次大手笔投资,张书乐表示:“目前不管是谁投资OEL,都是在做一场‘风投’,希望让OEL能够在一段不短的时间内孵化出来,成为自己的拳头产品,而不是现在就能在市场产生效益的东西,2014年这个预期值,太过于靠前了,除非是LG现在的研究机构有了在OEL上极为突破性的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