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陆液晶显示屏面板盈利能否保持仍无定数
发布来源:www.xyhlcd.com 发布时间:2013-6-11
今年1-4月,全球液晶显示屏电视面板出货总量达7463.8万片,较2012年同期出货上涨7.695%;全球显示器面板出货总量达5278.3万片,较2012年同期出货下降13.2%。受平板电脑及智能机市场的冲击,2013年全球笔记本面板出货总量达5611.8万片,较2012年同期出货下降9.24%。大尺寸液晶面板领域,电视面板、显示器面板及笔记本电脑用面板一直是大尺寸液晶面板出货量的主力军,从这三个领域的出货量来分析,除电视面板有所增长外,显示器面板和笔记本电脑用面板同比下跌。
目前,全球液晶面板企业普遍业绩下滑。但从今年一季度各大面板厂商的财报可以看出,或许今年将成为大尺寸液晶面板市场摆脱发展低潮的拐点。站在全球看,液晶面板产业自2011年掉头向下并持续至今,结束长达8年的辉煌。近期全球面板厂陆续公布的一季度财报:三星营业利益率11%、LGD为2.2%、友达的0.2%、群创约2%-3%;本土面板厂商京东方营业利益率约5%、华星光电营业利益率更是高达14%,获利率居全球之冠,本土面板厂摆脱了历来的亏损局面。2013年大陆液晶显示产业在经历了前几年的低潮之后,市场回升明显。新投产的项目不仅仅在中国大陆建设得如火如荼,韩国以及中国台湾地区厂商也都在原有产能基础上进行改造升级和扩张。虽然本土面板厂商初步盈利,但如何保障盈利的稳定性成为一个新问题,但如日中天的液晶显示屏电视业是否走向CRT彩电的覆辙也是业界所担心的最大风险。
今天的彩电产业再次站在了一个新旧交替的历史门槛面前,已实现大屏幕化、规模制造且技术日趋成熟的OLED优势明显,除了清晰度进一步提高,更在于它大大延展了电视产品的形态,让“不可能成为电视的产品成为电视”,让电视产品的形态及存在方式发生重大变革。这无疑是电视产业发展史上最大一场革命。纵观整个行业,产业环境瞬息万变,面板价格的波动也很频繁。国内厂商的技术能力和产品定位仍处于中低端水平,须加快技术追赶,包括大尺寸、高端和OLED等方面。OLED寄托了几乎所有彩电企业的梦想,韩、日彩电企业及台湾面板企业,纷纷转型布局OLED面板生产。
在材料本土化配套率方面,日本已经达到100%,韩国约93%,台湾大于70%。目前中国内地的本土化配套率只有11%左右。可见,产业提升的空间还很大。作为电子信息产业领域的世界工厂,中国想要提高产业竞争力,必须实现全产业链发展。未来液晶面板本土化急需实现的关键在于,采购的本地化和关键材料的国产化。
其实大陆面板厂的情况不能仅仅从财报数字来衡量,大陆面板厂亮丽的财报成绩,从政府的投资援助,到税率、货币政策等有形无形的补贴,都相当可观。同时也包括产品组合、成本及折旧等等诸多基本面因素。
随着国内产线产能的提升以及韩国在中国投资的两座面板厂也将陆续投产,国内整机厂商对台采购量将逐年降低。2013年,国内整机电视厂商对外面板采购将有望进一步减少,但由于国内产线产能有限,对外采购比例仍非常大。
2012年液晶屏电视市场的良好发展态势以及移动智能设备市场的火爆现象,在2013年也有望得到延续。目前,本土大尺寸液晶面板已经占据了全球10%的市场份额,未来随着本土高世代液晶面板产线的投产和量产,份额将继续扩大。中国大陆一直是全球最大的电子产品制造基地,也是最大的消费市场,为本土面板厂商的发展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
目前台湾两家面板厂友达与群创,中国六大品牌客户占液晶屏电视出货约三成左右,客户集中度与占比过高,太过依赖中国客户将会出现市场风险。近年中国面板厂量产,韩国在中国投资2座面板厂也在今年底与明年陆续投产,中国品牌对台厂采购量逐年降低。大陆市场的不确定因素正在增加,未来液晶屏电视面板报价除32英寸以下有机会微涨,39-42英寸报价仍将纠结,顶多旺季持平,46英寸以上则因年底京东方、三星及明年乐金显示器8.5代相继投产,市场可能供过于求,加上争市占,很难止跌。
多年来,中国电子产品整机制造业饱受“缺屏之痛”,随着京东方和华星光电8.5代线投片量的增加,国产液晶屏电视面板自给率有望达到40%。毋庸置疑,大陆已成为全球液晶面板制造的重要一极。三星在其110英寸超高清液晶屏电视上,首次采用京东方面板,国内电子整机企业对国际面板厂商的依赖有望降低。